【宁品读】中山公园的“后门” 天天快资讯
2023-04-30 04:06:00   来源:上海长宁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有着百年历史、在上海负有盛名、属长宁区版图内的中山公园有三个门:长宁路780号,靠近愚园路、定西路交会处,即正门,为1号门;万航渡路1550号,位于华东政法大学对面,为2号门;再向西约六七百米、临近凯旋路、苏州河畔的万航渡路1562号,为3号门。

长宁路的正门朝南,宽阔大气,加上交通便利,自然一年到头游客云集,人气很足。万航渡路的2号门,方向朝北,进出只有一个英式的小建筑,人气自然不能与正门相比。此外3号门不过是铁栅栏门,平时关闭,不供游客出入。这三个门中,1号门名气虽大,但资格最老的是人们习惯上称其“后门”的2号门,它也是公园最初的正门。 资料显示,中山公园的前身是1914年由英国人所造园林式的“兆丰花园”(后称还有“极司菲尔公园”“梵皇渡公园”“万航渡公园”)。出生于曹家渡的我,自小就常听父母说起“兆丰花园”,并带我去玩。还记得彼时家父到弄口叫上一辆三轮车,车夫沿着绢纺厂的围墙一路前行,途径三官堂桥、三角场和一长排老旧平房民宅,便出现一个类似S弯的路段,右侧擦过同仁医院,向左一拐,便是公园“后门”了。父亲抬腕看表,不过10分钟多点。直至1943年,改名中山公园。然在老一辈口中仍呼其“兆丰花园”者居多。时至今日,长宁路的公园正门东侧还留有“兆丰别墅”老弄堂。 补充一下公园“后门”的情况。百多年前,英国人将公园北抵苏州河边,西至凯旋路一大地块卖给美国圣工会,后发展成圣约翰大学(今华东政法大学),东侧一块建成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附属教学医院。1947年9月,此医院遵照“同心同德,仁怀仁术”之院训,取名同仁医院即定址于万航渡路1561号,也就是在公园“后门”的斜对面。1977年同仁医院从此地移出,迁至愚园路,这是后话了。 话说“后门”的状况,这是一座上为坡顶洋瓦,白墙上有数个醒目的N形图案,下端铺贴黑色瓷砖的英式建筑,它总体风格庄重、简约、敦实;建筑左右两侧是门卫人员办公室,中间通道供游人出入。进得公园向右,只见古木参天,一片浓荫蔽日;稍往左行,便可曲径通幽到达音乐大厅等处,然后进入公园腹地。 我独自从公园后门进出的记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,其时我已是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,中山公园每逢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就对少年儿童免费开放,条件是必须佩戴红领巾。“六一”节那天,我与三五个邻居小伙伴们约好一起去公园玩,早饭后,相互提醒不忘系上红领巾出发,一路连奔带跑,向“后门”而去,小小少年精力旺盛,不消20分钟,就已到了。我们进门时,礼貌地向门卫叔叔敬上队礼,叔叔则笑吟吟示意我们进入,并提示我们注意安全和爱护公物。我们来到大草坪上,呼吸着公园里带着花香、草香的新鲜空气,如同脱缰的野马,追逐、奔跑起来。挂在树上的扩音喇叭里播放着歌曲,其中印象最深的是《歌唱二郎山》:“二呀么二郎山,高呀么高万丈,古树那荒草遍山野,巨石满山岗,羊肠小道难行走,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……”歌声高亢、嘹亮,直抵人心。玩累了,我们来到大理石亭的紫薇藤架下歇息一会。 回家午饭后,我游兴未消,又约了两个小朋友再从后门进入中山公园,转了一圈后,来到一片桑树林下。五六月份,正是春末夏初时节,桑葚成熟了,树下有落下的紫红色桑果,我们明白这是公共财物,不敢擅自食用,就捡起包在一起,准备交到门卫处。接着又漫无目的地朝西走去,侧耳听到篱笆墙外传来隐隐的棒冰叫卖声,那时公园后门沿马路至3号门一带,全是用细竹竿编织的篱笆墙,稍用手掰一下,就会露出罅隙,足可塞进一根棒冰。我们人手一根棒冰,吃着,走着,再朝后门走出回家,度过一整天公园儿童节。如今回想起来,那是得益于中山公园“后门”的近在咫尺…… 此生与中山公园“后门”有缘,自从部队退伍回沪到单位工作,我骑自行车上班也喜欢走这条捷径,原因是长宁路凯旋路时常遇老西站火车调度拥堵,走公园后门这条路,铁路桥堍仅用一根毛竹栏杆,火车未到时,可以躬身钻过去。唯一的问题是,路况较差:一是此路虽无交通线路,但道路狭窄,几乎无人行道,人车混行,易发生交通事故;二是3号门一带坡度大,路面仅五六米宽,雨天路滑,更需小心;三是后门一带居民区集中,还有各种小商店、小摊贩,上下班时分更加拥挤。还记得公园后门向西尽头对面有一棵大树,初一月半树干下常有焚过的香烛残骸,实不明白此树为何方神仙?河畔还有一露天粪池,臭气熏天,真是大煞风景…… 星移物换,时间轴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,这里已经华丽转身,由新颜替代了旧貌,兆丰花园自然是人们心目中响当当的中山公园。近年又拆去公园围墙透绿向公众开放,拓宽道路及与苏州河华政段的空间,绿地、广场、步道,相得益彰,环境变得通透而明亮;20路电车通往此处设立始发站,直达南京路、外滩,极大地方便了附近居民出行。唯有可以作为历史“遗物”的有两样:一是一棵百年古树出墙来,“华东第一悬铃木”风姿绰约地呈现于人们眼前;二是“后门”那座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英式建筑,承载百年沧桑、见证悠悠岁月后,依然保留于人们的视野。

“宁品读”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@163.com,并注明姓名、联系电话,一经发布,稿费从优。

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:陈日旭

编辑:张 理

责编:廖且为

*转载请注明来源于“上海长宁”

喜欢就点个“ 赞 ”

欢迎 留言评论 和“宁宁 ” 互动

再送我一朵“ 在看 ”的小花吧~

关键词:

上一篇:从南极到你家,易开得,一支“中国芯”的奇幻漂流
下一篇:最后一页